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开展2023年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蚕桑新路,助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和引导党员积极响应“国之大者”深刻了解推进乡村振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11日至14日,我院学生第三党支部“河”你破茧梦之队前往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五圩村开展以“探蚕桑新路,助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支部书记陆正杰同志带领支部党员参加。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2023年7月11日中午,我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党员同志赶到环江县川山镇五圩村村委会,并与村委党支部召开简短的协调会。会上,三支部书记陆正杰就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及其意义、实践活动的内容等向五圩委简要汇报。村主任谭东远同志针对我们的实践行动内容,介绍了五圩村的种桑养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随后双方共同策划关于种桑养蚕的调研路线和后续的相关工作。会后,我们立即投入调研活动中,川山镇五圩村村委会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悠悠桑蚕路,筑梦踏歌行。活动过程中,陆正杰同志带领全体党员走进乡村,深入基层,认真指导开展活动,对五圩村的五圩屯、才连屯、下仁屯等共15个屯近1880户家庭进行为期4天的种桑养蚕情况调查工作。党员同志们积极走访每家每户,主动与村民密切交流,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状况及其种桑养蚕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记,并就蚕农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就养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交换意见。此外,党员同志们还经常到桑园帮助蚕农采摘桑叶,得到村民的夸赞。同时体验了人工桑叶采摘的过程,不少同志表示,实践结束后要进行桑叶采摘的辅助工具的设计研究……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环江县五圩村的养蚕模式一般以家庭养蚕为主,大都采用双(多)层模式,多层养架同时集成了上簇系统,引入简单机械,但没有实现自动化作业。种桑面积每户3-5亩不等,有少数达到8-10亩。蚕农年龄偏高,大都有15-20年的养蚕经验,新技术应用不多。据了解,蚕农一年可以饲养8到9批的蚕。前3-4批蚕的收成较好,第5批蚕正值天气闷热,蚕病多发,收成不高。蚕农普遍缺乏应对气温变化和蚕病防冶的技术手段。在桑蚕养殖过程中蚕农遇到的难点:没有专门的蚕房,养殖技术不高,机械化程度底,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受天气影响饲养困难,蚕种质量不好,易得病(拉肚、脓病、僵病等)且成活率不高等。他们非常渴望有相关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调研活动结束时,陆正杰同志强调,党员同志们要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动手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青春作为,以坚实的脚步、奋进的姿态,在志愿奉献中彰显青春本色,在实干担当中展现青春价值,为助力乡村振兴,凝聚青春力量。

探蚕桑新路,助乡村振兴。本次活动,党员同志们弘扬时代精神,践行社会责任,立足乡村振兴大战略,牢记民族复兴中国梦,主动投身到种桑养蚕调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奉献青春,助力乡村振兴。最后,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以种桑养蚕调研为基点,落实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地方蚕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者:黄康广 拍摄:潘贵祥 校对:陆正杰 审核:邹健初)